天山網訊(通訊員王永華 加孜拉報道)12月26日,記者在七十六團十二連瞭解到該連26戶少數民族貧困戶今年純收入達到35000元全部實現脫貧,這是該團多舉措發展少數民族經濟取得喜人景象的一個縮影。
  今年,七十六團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,把畜牧業、勞動力轉移、特色種植業作為加快貧困牧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,提高了貧困農牧民持續增收的能力,196戶牧民均收入達28347元;其中50戶戶均收入達3萬元,實現當年幫扶,當年脫貧的扶貧目標。
  今年30歲的馬力哈別克是該團十二連的一名貧困戶,在他8歲的時候父母相繼過世,成了一名孤兒。長期以來在連隊和他姑姑的幫助下把他扶養成人,由於生活所迫他早早地就外出打工和幫人代牧,2007年結婚時還是連隊給他提供的周轉房。婚後夫妻倆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,有時連交孩子的學費都有困難,連隊今年把他列入扶貧行列,現在不僅還清欠款,而且還增收31000元。
  十二連貧困戶馬哈利別克告訴記者:我種了50畝扶貧地,拿上了31000萬元,牲畜收入1.6萬元,總收入4.7萬元,感謝團黨委扶持我們。
  像馬力哈別克一樣,今年該團從種植業、養殖業上扶助貧困牧民196戶。該團採取“輸血型”向“造血型”轉變的方式,通過政策、資金、科技和生產扶貧等,讓貧困牧民增收有保障。據瞭解,戶牧民平均收入達28347萬元,特別是十二連26戶貧困牧民種植馬鈴薯種薯與小麥原種,平均產量分別達2500和308公斤,戶均純收入3.5萬元。
  七十六團十二連連長鄧忠海告訴記者:在團領導的正確領導下、在班子的共同努力下,咱們少數民族扶貧這一塊取得較好成績,今年咱們26戶種植扶貧這塊。平均每戶收入3.5萬元。才把兌現搞好,他們心裡非常高興。
  有著63公裡邊境線的七十六團有少數民族群眾4718人,占總人口的42.7%,由漢、哈、蒙、回等8個民族組成。為讓少數民族貧困戶脫貧,該團黨委成立推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,本著“因人而異,因地制宜,種養結合”的原則—展全方位的扶持工作。以此推進少數民族經濟走上農牧並舉的道路。耕者有其地,牧者有其畜。為讓扶貧措施落到實處,該團對幫扶對象嚴把貧困關、能力關和信譽關。同時建立幫扶檔案,按照“一戶一卡”的要求,將全團貧困戶的基本情況、幫扶項目、幫扶措施,效益情況逐戶建檔,使其有幫扶人、幫扶計劃、幫扶項目、幫扶資金和幫扶措施。該團對種植業實行團連服務管理,貧困戶班組經營的模式,統一種植、統一管理,統一考勤、統一收穫、統一銷售;對養殖業實行“統一分群、統一配種、統一防疫、統一草場使用、統一藥浴”等五統一管理;讓幫扶戶放心養畜種地,解除貧困牧民的後顧之憂。
  傑恩斯是七十六團十二連的少數民族職工,前兩年傑恩斯生活過的比較困難,想發展養殖業卻沒有啟動資金。近年來,在團場種植馬鈴薯扶貧地、創業培訓、貼息貸款、技術指導等多舉措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優惠政策中,讓傑恩斯嘗到了甜頭,憑著團場優惠政策幫助脫掉了貧困的帽子。今年傑恩斯種植了61畝的扶貧地,還養有30多只羊,為他帶來3-4萬元的收入。
  七十六團十連貧困戶阿萊同斯聲:我是十連困戶,今年種46畝地2.5萬的收入,其它牲畜就是1.5萬元,一共就是4萬多了。這幾年在團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少數民族的生活越來越好了,感謝團領導、連領導。
  同時,該團還組織牧民勞務輸出增收。今年組織24支民族勞務隊長期從事春播、田管拔草、三秋生產、外出拾花、建築施工等,500多牧民平均年增收1萬元左右。目前,該團四個工廠共招員工218名,其中少數民族125名,人均收入達1萬多元。僅此一項為少數民族職工群眾增收近400萬元。
  據瞭解,2013年團場墊資近1000萬元為五個少數民族連隊85戶貧困群眾劃分扶貧地4170畝,戶均50畝,在發展畜牧業上。團利用“興邊富民行動”項目資金450萬元,為111戶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發放扶貧羊4791只,使團場196多戶少數民族貧困職工在政策幫助下走上了致富道路。  (原標題:七十六團產業化扶貧助196戶少數民族貧困戶致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b10cboa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